难道……陛下要用兵辽东吗?
天下大定十年,也是到了用兵之际。
那这份新罗请援的奏疏,又该如何处置呢?
李承乾不禁陷入了沉思,即便身为太子数年,建国也有数次,但是自己独立处置过的政务依旧是屈指可数。
“臣以为,应当派兵陈于辽东,并且营建海舟,渡海攻之……”
李承乾的话还没说完,就见李世民一阵摇头。
“高明心中只有用兵这一条路吗?”李世民问道,显然对李承乾的回答很不满意。
“戎狄豺狼之心,何有满足之日,赏赐万端,不若将兵临之,问罪其王。”李承乾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最下攻城。”李世民脸色一沉,用颇为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
朕戎马半生,做了十年天子,难道朕的儿
子,居然没有一人懂得用兵之道吗?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但未必一定要先考虑外交手段,如果战争的成本相较更低,李世民还是很乐意发动战争的。
何况,每一次打仗都是消耗国力民力。
大唐如今的国力,难道可以同时支撑两场大规模的战争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动员北地百万民夫,已然让大唐失去了进一步发动战争的潜力。
“魏征交给你的话,你都忘了不成?”李世民问道。
“臣谨记于心。”
“新罗遣使求援,却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如今营州屯兵万人,高丽之军,半在辽东,此战恐怕不是高丽率先挑起,多半是新罗兴兵拓土!”李世民训诫道。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汝既然知道戎狄之言不可信,为何信了新罗之言,难道新罗不是戎狄吗?”
“这……”李承乾脸色一变,此前只是他的敷衍之语,并没有真真切切放在心上,现在却是认真听从李世民的教训。
"国政不可委于一人,再圣明的君王,也会有纰漏,朝廷数千臣僚,并不吃白吃俸禄,尸位素餐之辈。"
李世民让李承乾重新看一遍鸿胪寺的奏疏。
鸿胪寺的奏疏之上,已经表示了鸿胪寺卿的怀疑
,因为鸿胪寺在百济与高丽的线人,都没有探查到用兵的先兆,反而仓促之间,丢失了十几座城池。
唯有新罗的线人,早在半年之前,便向鸿胪寺传报,新罗急需兵器粮草药品,有用兵的迹象,不知道要往何方用兵。
李承乾战战兢兢的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刚刚离开长安的李泰,却不再如履薄冰。
反而有些轻松惬意。
毕竟远离了长安,同时也意味着远离了危险,至少不需要担心,自己什么时候,一命呜呼。
毕竟这里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大唐呀。
“大王,此去汴州,数年之内恐怕回不了长安,大王不四处游览一番吗?”魏王妃阎婉与李泰并驾齐驱,望着落满白雪的渭水,嫣然一笑道。
李泰摇了摇头,身材俨然瘦了许多。
至少能够骑马出行,无需被肩舆抬着。
“长安之景,孤这个落寞之人,还是不去看了,免得触景生情。”李泰微笑道,把玩着手中李世民很久以前赐予的马鞭。
青的脑回路,总是和常人不一样。
李泰望着难得晴朗的天,挥了挥马鞭,示意继续前行。
从长安到汴州的道路,乃是大唐疆土内部最为繁华的一条道路,联通关东关西,淮南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