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先生!”
李晟闻言,顿时大喜过望。
自己又是口出狂言、又是画图,又是重重解释,不就是想引起孔颖达的重视,让大唐不要过于轻视百工之学吗?
百工之学是什么?
说到底,便是科技。
中国古代对科技的探索很早,也积累了大量的发明创造,很多发明发现,都超越西方数百上千年。
但正是因为对这些不够重视,大多数发明发现,都没能记录在册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失传。
鲁班飞鸟盛名一时,却只留下只言片语。
榫卯技术等到后代,也只剩下少数传承。
越王勾践剑的冶炼技术,先秦就存在了,后世却再无痕迹。
没有字传承,再好的技术也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但如果能记录在册中,即便一时断了传承,后人拿到笔记手册,也能再次复原,而不至于彻底烟消云散。
“孩子,你先别急着高兴。”
孔颖达看着李晟如此兴奋,叹息道:
“百工之术的重要性,老夫其实心里也明白。但是这些内容太多太杂,我们国子监编撰《五经正义》就已经力不再从心了。”
“若是再加上这等百工之学,恐怕也只是有心无力啊。”
孔颖达一边说,一边看向皇帝。
李世民知道,这是在询问自己的意见。
刚才听了李晟的分析后,李世民已经彻底认清楚了这些百工之学的重要性,的确是关系大唐根基的关键。
理论上,是必须要让国子监加大力度,保存相关籍的。
但是理想很丰富,现实就很骨感了。
国子监的人手不足啊!
国子监分国子、太学、四门、律、、算六学,学生加在一起也就勉强刚刚两千人而已。
教谕就更少了,连上祭酒、副祭酒在内,只有不到一百人。
就这么多点人,既要负责编撰《五经正义》,又要整理天下集,已经很是极限了。
如果再加上百工之学的册,那是真的顾不过来啊。
李世民皱眉思索半晌,也没想出个办法。
唯一的办法,似乎只能先将百工之学的整理放后面,等《五经正义》和天下集收集结束后,再去腾出人手做了。
“咱们国子监上下,有多少人?”
李晟一愣,连忙问道。
“约有教谕百人,六院学子共计两千人!”
马周挺胸抬头,自豪道。
“两千人?”
李晟不可思议的瞪大眼睛。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
马周自豪道:“这个数字,已经是仅次于两汉!”
国子监的原型,来自两汉时期的太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