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 临南县城里更加热闹了。原本临南还有很多下乡的知青,在今年过年前基本上全都回来了。
现任的公社领导是个眼光长远的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火车站附近的一片空地上新建了一家机械制造厂,当然也是国营的。没分配工作的大部分知青都分配到了这家厂里。
宿舍楼也就建在厂子附近,来来往往的人明显比从前多了许多。但以因为安排得比较仓促,后勤保障方面没有完全跟上。
比如,食堂提供的早餐很少, 去的晚了就没东西吃了。
这倒是给了柳芝的小摊子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
经过与冯溪月的商量,小摊目前主要做烧饼、小笼包、豆浆、阳春面这几样东西,主打的就是一个新鲜劲儿。
有的知青下乡时见过, 颇有些怀念地点了两个烧饼, “同志,你这手艺还真不错!跟我下乡时吃的一模一样。”
柳芝对于人际交往是没在怕的,热情地与知青们聊口感聊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她真诚又热情,所以虽然是刚摆出来没多久的小摊, 生意却是比一般的摊位还要好一些。
每天早上,两个人都要起得很早,冯溪月负责做准备, 柳芝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忙。因为袁善梅还没有开学, 所以这会儿也跟着一起来到了临南。
她比柳芝更加兴奋, 每天早早起来就要给冯溪月帮忙,也确实帮了不少忙。
忙的时候,袁善梅和柳芝两人负责端盘子、整理桌子, 有时候柳芝都觉得累得不行, 袁善梅的小身板照样风风火火地穿梭在每一张桌子边, 像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柳芝是真的叹为观止,这孩子,打小就能干啊!
连续做了一个多星期,柳芝觉得有些疲惫,可另外两人却还是十分兴奋,每天都热情满满。尤其是在数钱的时候。
第一天准备的量不算多,赚了5块钱,第二天赚了8块钱,到第四五天的时候,渐渐摸清了食客的需求。
每天基本上可以卖出去油条50份,一份2两,卖分钱,包子1毛钱一笼,可以卖30笼左右。还有烧饼和阳春面,基本上每天都能卖出二三十份,豆浆稍微多些,也有50来份。
这样一算,每天的进账基本上能达到10块钱。扣除掉成本和房租这些,基本上能赚个5块钱。
得出这个数据后,冯溪月乐得合不拢嘴,每天5块!也就是说,一个月就能赚到150块钱!一年就有6000块钱!按照这个速度,摆摊两年就可以成为万元户了,这在从前,冯溪月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柳芝!这摊子有前途,我们一定要好好干啊!”冯溪月睁大了眼睛,踌躇满志。
合作伙伴能有这么高的热情,柳芝当然开心,不过她也渐渐意识到问题,目前赚的这5块钱毛利是没有把三个人的工钱扣除掉的,等时间一长,善梅回学校,她无力干活,那靠冯溪月一个人也是不够的。
所以,以目前的经济效益来说,要么增加早饭的品种让食客多买一些,要么就打开更多的销量,拓展客源,这样雇两个服务员才是划算的。
可完成这一切的举动,也都要在人员充足的前提下进行才能保证不出太大的乱子。
当务之急,还是要找个靠谱的人来帮忙。
柳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袁美莲。
美莲的手脚麻利,做饭的手艺也很好,无疑是帮忙的最佳人选。可要让美莲参与必然无法绕过杨兰和袁成旭,他们必然会以此为威胁,逼迫柳芝答应一些事情,若是不能让他们满意,势必会把柳芝在外头摆摊的事大肆宣扬出去。
眼下这个时机,并不适合张扬,柳芝只想夹着尾巴做人。
所以犹豫再三,袁美莲还是被放弃了。
那么还有谁呢?柳芝极力在脑海里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见过的人都出现一遍,没什么头绪。
柳芝这厢还在细细斟酌,合适的人选自己送上门来了。
是王二凤,负责给袁善梅做衣服的那一位。袁善梅过年的新衣服,柳芝还是找的她帮忙做的。
王二凤来火车站这边接人,人没接到,就看到一个很眼熟的人手脚利落地在一个小摊子上招揽食客。
王二凤摸了摸眼睛,人还在,于是也顾不上接的人来了没有,先一溜烟的跑来这里一探究竟再说。
“柳芝!真是你啊!”王二凤兴奋地叫出声来,“你怎么来临南了也不跟我说啊!”
这会儿刚好是忙的时候,柳芝但凡歇一会儿就会有人喊,“同志,我的包子好了吗?”
她只好急匆匆跑去把早饭端上桌,再趁着这个空隙跟王二凤说上几句话。
王二凤见状,自发加入到了端盘子行列中,别说,她走得又快又稳,手里的汤水一点也撒不出来,端得比柳芝好多了。
“有两下子嘛!”柳芝夸赞道。
“那是,我家里从前客人多,就是这么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