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闯贼李自成击杀三边总督汪乔年,再次围攻开封的消息后,崇祯皇帝坐在紫禁城中的御房内,心情愈发的沉重,面色凝重。
“这李贼,如今竟又围困开封,实乃朕之心头大患。”崇祯皇帝自言自语道。开封乃中原重镇,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一旦有失,整个大明江山都将岌岌可危。
于是,他立刻让身边的小太监将兵部尚陈新甲叫来商议对策。
陈新甲接到旨意后,匆匆赶来。来到御房,陈新甲跪地行礼道:“臣陈新甲拜见陛下。”
崇祯皇帝微微抬手,说道:“陈尚,起来吧。如今李贼在河南宜阳击杀三边总督汪乔年,缴获无数,第三次围困开封城。陈尚,可有良策,解开封之围?”
陈新甲站起身来,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开封乃中原重镇,万万不可有失。臣以为,当速速派兵救援解救开封。”
崇祯皇帝点点头,说道:“朕亦有此意。那以陈尚之见,你觉得如何救援?”
陈新甲说道:“陛下,可令督师丁启睿率保定总督杨岳、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人所部一同前往,解救开封之围。”
崇祯皇帝沉思片刻,说道:“好,就依你之言。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岳偕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十八万解救开封之围。”
陈新甲拱手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传达陛下旨意。”
陈新甲知道时间紧迫,他迅速转身,离开御房,回到内阁去传达崇祯皇帝的旨意。
陈新甲将崇祯皇帝的旨意给督师丁启睿及各路将领。收到旨意后,众将领纷纷领命,开始集结兵力,准备前往开封,解救开封之围。
河南,总兵左良玉接到命令后,心中暗自思索,此次救援任务艰巨,但也明白这是一个立功的好机会。
左良玉站在自己的营帐前,望着远方。“此次救援开封,定要全力以赴,不可有失。”左良玉对身边的将领说道。
将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左良玉开始与众将领筹划进军路线,经商议,他们认为明军应该沿着杞县、陈留这条线路进军,可占据黄河南岸,依靠水运保持粮草供应。
左良玉在地图前仔细地研究着地形,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杞县、陈留一带地势险要,且有黄河之利。我们若沿此线路进军,可确保粮草供应,进可攻,退可守。”左良玉说道,他相信这条路线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左良玉将他们商议的路线向丁启睿进行了汇报。然而,督师丁启睿和杨岳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主张沿着扶沟、尉氏这条路线进军,目标直指开封附近的要地朱仙镇,以便显示出他们解救开封的决心。
“朱仙镇乃开封之门户,若能占据朱仙镇,便可对李自成形成威慑,且此路线可让皇帝陛下看到我们的决心和勇气。”丁启睿说道。他认为这条路线能够迅速解开封之围,同时也能向皇帝展示他们的忠诚和能力。
杨岳也点头说道:“丁督师所言极是。我们当以朱仙镇为目标,迅速进军,解开封之围。”
左良玉听了他们的话,心中有些不情愿,他觉得自己的方案更为稳妥,但又不敢违抗督师丁启睿和杨岳的命令。
“既然两位大人如此决定,末将自当服从。”左良玉无奈地说道。
于是,明军按照丁启睿和杨岳的主张,沿着扶沟、尉氏这条路线进军。一路上,士兵们士气高昂,期待着能够早日解开封之围。
“兄弟们,此次救援开封,关乎我大明社稷安危。我们定要奋勇杀敌,解开封之围。”一位将领激励着士兵们。
士兵们齐声高呼:“奋勇杀敌,解开封之围!”
五月中旬,在河南汝宁丁启睿、杨岳以及左良玉与其他将领进行了会师。此时,各路将领齐聚一堂,丁启睿召集大家商议着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汝宁城中,议事大堂,丁启睿住在主位,杨岳做在左手下面第一位,左良玉坐在右手下面第一位,其他将领分别坐在两人下首,讨论着当前的局势。
议事过程中,左良玉再次提出自己进军路线的观点:“两位大人,末将仍认为沿杞县、陈留进军更为稳妥。如今我们已经会师,是否可以重新考虑进军路线?”
丁启睿微微皱眉,说道:“左总兵,我们已经决定走扶沟、尉氏这条路线,不可更改。皇帝陛下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当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封之围。”
杨岳也说道:“左总兵,不必再议。我们当速速进军,不可延误战机。”
左良玉见他们态度坚决,只好不再言语。在这个时候,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他只能服从命令。
“既然两位大人已经决定,末将自当听从指挥。”
最终,左良玉和众将领听从督师的命令,沿扶沟、尉氏这条路线进军。于五月十三日凌晨时分,左良玉率领其先头部队抵达朱仙镇。当左良玉的先头部队到达朱仙镇时,士兵们都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朱仙镇一片寂静,仿佛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左良玉骑在马上,看着眼前的朱仙镇,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但他知道,这场战斗必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传令下去,前锋部队,加强戒备,随时准备战斗。”左良玉下令道。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威严。
前锋部队收到命令后,士兵们纷纷行动起来,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接下来朱仙镇的战斗将决定着开封城的命运,也决定着左良玉他们自己的命运,唯有万分小心才能,稳扎稳打,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