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购买力就没有市场,眼下的包家寨就是最好的例子。刘家人的生活需求和购买力是市场的基础,在刘家没有到来之前,你在这里卖东西都没人买,你生产制造再好的产品也没人要。
因此,想解决经济拮据,想捞银子就要找到市场,你做出来的东西有人要,那才是生财之道。要想赚钱就必须考虑到战乱的特殊环境。
战争中需要什么?什么货物容易卖?那当然是战争物资啦。你的货物是各方扩充实力所必须的货物,那就有人要。
战争物资都有什么呢?首先是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可粮食现在就是紧缺,刘家一直在注意收罗,那是为了自己不挨饿,并没有做粮食生意的打算。并且此时做粮食买卖风险太大,不但是官府军阀盯着,随时“征粮”,就是草寇见到了也会抢夺。
还有什
么呢?是军队的必须物资,包括兵器被服帐篷等。
比如说兵器,要是卖刀枪弓箭肯定不愁销路,但是危险也明摆着的,你能生产兵器哪个军阀不眼热?哪个不想打上门来收为己有?那不是惹祸吗?所以不能直接生产成品。再者说,此时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钢铁产量低质量也差,成批生产兵器也不容易。
打军需的主意只能生产半成品或者原材料。比如说弓箭消耗量很大,一次作战就能消耗几十万上百万支箭矢。如果生产可以做箭杆的竹制品、木制品,这种半成品就是细长的枝条。你说它可以做篱笆,做帘子,做粮囤的材料都可以啊,当然没说出来的目标就是箭杆。按箭矢长度截断,装上箭头箭尾就是箭矢。制作和贩卖这种枝条危险性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且这种产品的销路一定是看好的。
箭杆只是一个例子,只要用心,类似的很多。比如说山里出木材,漫山遍野的都是,这木材如何能引起军阀们的兴趣,愿意花银子买呢?
江南的江河湖泊多,大军阀们都少不了战船,此时的战船都是木料打造的。只要生产木材半成品使其适合于造船,现成的型材能极大地方便造船。
还有,行军都需要帐篷,这都是比较厚还结实的布匹制作的,江南有出产厚麻布,结实难用,就是制作帐篷的原料。士兵需要军装,此时的军装是肥肥大大的袄,类似于现代说的大褂。其原料就是粗布,厚实一些结实一些。
瞄准军队的需求,生产这些粗布就不会愁销路。
古代的战袄也很有趣,一般叫做鸳鸯战袄。
古代的经济状况不能与现代比较,军装也是简化到了极点,每个士兵只有一件战袄,一顶帽子,其余的全免了。绝对不会有上衣、裤子、衬衣、鞋子、袜子、帽子,还有区分冬装夏装什么的,所有的这些一概简化为一件鸳鸯战袄
,就一件,全包括了。
战袄都是双层布制作的,内外是两个颜色,翻过来穿就是另一种颜色,以适应季节变化,因此它才叫做鸳鸯战袄。裤子是士兵自己准备的,当然不统一,因此战袄就比较长,起码到膝盖,这样看起来就比较划一整齐了。至于冬季夏季冷暖问题,军阀们能给士兵解决当然好,否则就是士兵自己的事。
……
在这个时代里兵器军需是怎么生产的呢?那时候有没有兵工厂?它是怎样一种存在?也就是说:军需材料卖给谁?
古代也是有户籍管理的,户籍就决定了个体的身份等级,并且是世袭的,贱民则世世代代为贱民,永远不得翻身。
户籍分很多种类,大类别里有商户、农户、匠户、贱户等等。制作生产军需的人就是匠户,匠户的儿子还是匠户,世代相传。军阀们把匠户集中起来生产军需,那就是匠户营。古代的军需生产就是这种组织方式。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就是这样的模式,很落后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每个军阀都有军需生产,也都是集中成作坊工场的组织方式。只要原材料货物对路,卖给他们也不愁销路,也会财源滚滚。只需切记不要直接生产成品以避免大麻烦。
刘璎边思考边写,看着满满地写了两张纸了不由得苦笑,最后自己也是摇摇头,还是消停了吧,别再为自己惹是非了,一个打桩机已经是出尽了风头。他把写满了字的纸临时夹在论语中,暂时放下。
归根到底改善自己的安全要紧。再者说,刘家有难处,可毕竟是乡绅豪族,总不至于生活不下去。
刘家不光是有七八处庄子,在大小城镇里还有大小作坊和几处商铺,这些产业总能养活这一家人,除非战乱直接波及到浙江南部地区。可这里是偏僻山区,大规模的战场一般不会波及到这里。
未完待续。
——第1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