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一骑快马在严寒之中抵达居巢县县衙。不久后, 郑记茶馆里,热气腾腾的大堂之中,在此喝茶吃点心的众人炸开了锅。因为有消息灵通人士告知他们一个爆炸般的消息。 “诸位,听说了么李县令要走了。要离开咱们居巢县前往别处做官了。很快就要离开咱们居巢县了。” “什么” “这怎么可能” “不是要待三年么怎么突然要走” “到底怎么回事定是胡说八道,李县令当县令好好的,怎么会突然离任” “嗨,你们这帮人,跟你们说了还不信。消息干真万确,那可是县衙里的人传出来的。早上朝廷的任命已经到了,骑马来送的那个便是京城来的人。那个郭大壮你们认识吧他是李县令身边的人,他亲口说的。那还能有假” “……” “……” “这下可完了,李县令一走,我们怎么办好不容易有个好官,我们刚刚安生下来,这下可如何是好” “是啊,李县令这一走,还不知来个什么县令,我们搞不好苦日子又要来了。” “这李县令说话不算数,怎地说走便要走当官的都一样,根本不管我们百姓的死活……” “呸,你这狗娘养的,说话摸摸良心。人家李县令为咱们拼了性命,咱们得他多少恩惠你居然还辱骂他。说不定李县令便是因为你这样的忘恩负义之徒辱骂于他,才寒了心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就是,上回骂李县令的那么多人,都是些没良心的。李县令定是寒心了。之前他还常常在街上走动,跟咱们照面说话。自从那次之后,他都不和我们照面了。任谁也寒了心,丢菜叶,围堵辱骂的,真不是人啊。” “哎,现在说那些有什么用消息当真属实的话,我等要赶紧去挽留才是。不能让李县令走啊,他一走,我们该如何是好不管骂没骂过李县令的,咱们现在都要一条心,留下李县令才是啊。” “对对对,我们去县衙门口恳求李县令留下来,大伙儿一起去。他不肯,我们便不走。” “对对对,走走走。” “走走。” “……你们这些人,别瞎折腾了好么人李县令是高升,听说要调往京城去为官。咱们难道要挡了他的路那岂不是更没人性李县令为了居巢百姓做了那么多事,你们还要挡了人家升官的道你们为了自己便可以这么做么真是服了你们这些人。岂有此理,你们也太自私了吧。” “……” “是啊,咱们这不是挡了李县令的道么咱们不能这么做,那也太没良心了。不能这么干。李县令高升,我们该替他高兴才是。” “可是我们怎么办啊。万一李县令一走,大族将田亩收回去,再来个县令不顶事的,我们怎么办” “那也没法子。总不能叫人家一辈子在这里当县令吧还有,李县令为了大伙儿的粮食,跟桓太守都闹翻了,上次死了那么多人,有人刺杀李县令。居巢县他还能待么迟早要出事。你们不会希望看到李县令死在居巢县吧” “哎呦,这倒是真的。有人要害李县令啊,李县令走了是好事啊。” “所以,我们不但不能阻拦,反而要欢送才是。至于李县令离开之后,我居巢县的事情,我相信李县令不会不管的,定会安排好的。” “……” 郑记茶馆的议论只是冰山一角,很快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都开始议论此事。人们不顾天气寒冷,来到街头巷陌之中聚拢议论。担心者有之,惋惜者有之,为李徽高兴的更多,当然也有庆幸李徽离开的。 仅仅不到两个时辰,在李徽亲自将送信之人送出县衙的时候,整个居巢县都已经像是一锅沸水一般沸腾起来了。大街小巷,所有人谈论的都是李县令要离开的消息。 …… 消息是准确的,前来的是大晋尚省吏部部吏,送来的正是一份吏部调令。调令上要求李徽于年底之前交接居巢县事务,前往京城任职。不过具体的官职倒是没说清楚,也无所谓升职或者降职之说。 李徽没想到,这份调任的命令来的如此之快。虽然自己已经从谢玄的言语中有了预感,但没想到只过了半个月,这份调令便已经送达。 若说心情不激动,那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王谢大族终于决定对自己进行庇护,自己不必在居巢县担心随时可能到来的报复。那意味着终于可以走上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来到历史正确的轨道上来,不必选择同逆流为伍。 …… 城中百姓的反应,李徽很快便知道的一清二楚。他知道百姓们心里想着什么,他们担心着什么。但是李徽无法为他们停留,在这里,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甚至几乎数次搭上性命。 或许李徽无法对任何人说出问心无愧四个字,但对于居巢县百姓,李徽可以说出这四个字。自己尽到了职责,但不能被困在这里,自己当然要去追寻自己的道路。 当然了,李徽也并非就此置之不理。新任县令不久后即将到来,在交接事务的时候,李徽定然要向新任县令交代一些事情,最好能够延续自己的政策。 在居巢县的发展和建设方面,李徽心里还有许多想法没有付诸实施。趁着这段时间,李徽决定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留给继任者。希望对继任者有所帮助。 如果继任者也是一个想为居巢县百姓造福的人的话,他一定不会无视自己的意见,就像当初自己得到了前任县令黄庭柏留下的那些珍贵的资料和数据,以及第一手的县域资料时,觉得获益良多一样。 当然,无论继任者是怎样的人。是想要造福百姓,还是只是庸碌之人,李徽也无力改变。自己只能做到尽力去劝说他,留下一些好的建议给他参考。除此之外,却也无能为力。 李徽静下心来开始撰写针对居巢县目前现状的一些想法和措施。 首先,除了延续眼下的田亩租种的协议之外,居巢县一些荒地的开发需要在这两年之内完成。在圩区之外,依托当地的水塘河池系统,修建几处蓄水的水以及灌溉系统。这可以解决圩区之外开垦荒地的灌溉问题。之所以要开垦荒地,是为了让居巢县的百姓不被大族的庄田所束缚。三年租期到的时候,百姓们有选择的权力,而不至于被本地大族用庄田所要挟。 土断屯田的政策也允许入籍的百姓进行开垦,所以在往后的两年里,进行垦田养田,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便是防洪的问题。防洪堤坝需要加强,泄洪区的分流政策需要坚持。水患的问题其实是居巢县的重中之重。如今年那般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未必再有,但是加固圩区堤坝,做好提前的应对是极为重要的。分段加固堤坝,利用一些时间去做这件事绝非无用功。 后续继任的县令在这一点上是不能有侥幸心理的。 为了方便继任者行事,李徽甚至画了焦湖的几大圩区和泄洪区,保护的庄田和百姓田亩的地形图,以作为继任者更加方便的参考资料。在需要加固的地段也重点标注,标明堤坝的位置高度,以及未来需要加固到的高度,以直观明示。 另外,李徽也记录下了居巢县百姓的增收的一些建议。 比如,焦湖周边大片芦苇的利用。这是李徽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本来是觉得可以编制一些芦席变卖,但觉得这东西卖不出几个钱来,价值并不高。 后来,李徽终于找到了利用之处。芦苇轻薄,是做花灯孔明灯,编制节日彩灯的最好用料。居巢县本地就有做花灯的,用的便是芦苇。这完全可以成为产业。本地的销量虽然不高,但其实江南富庶之地是销量很好的。芦苇还可编织芦苇帘幕,轻薄透气,大户人家也是用的。只是手艺上需要精进。 但李徽认为,居巢县老弱人口不少,这完全可以作为老弱人口的挣钱的办法。编织这些灯盏帘幕芦席等制品,既利用了本地的资源,又能增加收入。 而居巢县本地的特产也是可以卖出大价钱的,银鱼虾米大白鱼,这些珍贵美味的湖中特产,本地人消费不起,大可往南方销售。利用焦湖水路通达长江的优势,是可以做到增收的。 这都是简单易行的手段,李徽认为,这些都是基于本地的特产,无需需要太多的技术便可以增加的收入。是完全可行的。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想法和建议,李徽也都一一列举出来。花了三天时间,写成了一本薄薄的图小册子,算是作为最后留给居巢县百姓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