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了去了两次军中,都没怎么说话,单论操练兵马,旭子一点不比他差,各级将校框架已经确定,士卒正加紧操练阵法和军中旗鼓,由于有一半人原本就是军中老兵,进步很快,在校场进行了两场演武,看上去还不错。
“饭食吃好点,多练行军”。
旭子郑重点头,如今军中九成是步卒,行军是必练科目。行军作战,行军还在作战前边,你都走不到战场或者走到战场累的不行了,那还打个球?其实军队的机动能力是战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每天走二十里就混乱不堪,有的走四十里还能马上接敌,这期间的差距太大了。
“跟转运司那边说,把粮饷三分之一折成铜钱,回来给士卒发钱饷”。
“钱饷?”。
“对”,烦了点点头道:“让士卒自己选要什么,若是要钱的人多,下次就多折些”。
“好!”。
军队驻地周围通常就是家眷村落,士卒领了粮饷便送回家里去,离家远的便要把粮食卖掉再托人把钱带回去。其实相对于粟米,穷苦百姓更缺钱,没有粟米可以吃别的凑合,没钱可买不了生活必需品。
那些死太监只图自己省事,才不管转运的民夫累不累,也不管士卒想要什么。
“我看那刘婆子干的不错,让他做个头目”。
跟老李挑明了自己的想法,满怀期待的在家等消息,结果一天天过去却没了动静,打听后才知道老李最近整天拉着裴度研究开设讲武院,根本没顾得上他。
据可靠消息,大唐讲武院的框架已经基本敲定,钱粮已经到位,皇帝陛下将亲自出任山长,分武两科,主管科的副山长是熟人,严绶老先生(再次佩服老先生会做官)。武科的副山长是个有点陌生的名字,李愬。
此人是大唐名将李晟的儿子,父荫入仕,官衔倒不低,可惜全是虚衔一个实职都没有。
他干过最出名的事是孝顺,继母去世后他爹让他穿缌麻服(关系稍远者穿的丧服),他哭着不干,非要穿齐衰服(亲儿子穿的丧服)。他爹去世后跟他哥在墓边搭了草棚住了三年守孝。
据传此人弓马娴熟,深有谋略,不过此前没带兵打过仗,到底什么水平也不好说,教学生应该是够用了,朝中也确实没有再合适的人选,只能是他了。皇帝加武两位大佬,再从边关招几个校尉做武科老师,弘馆和翰林院招几个大儒做科老师,师资力量还蛮强大。
大概招生计划也已确定,第一批预计招收一百个学员,将全部从民间招收,年轻,识字,有武艺,家世清白者皆可报名。
大唐讲武院的选址很可能在大明宫北侧或者东侧,陛下对此寄予厚望,各种传言不少。
烦了无语,你别光顾着自己啊,我这边还有事呢,还有说好的监军呢?怎么监军也没动静了?
其实不怪老李,人家早就下旨了,主要是找不着合适的人选。监军系统是梁守谦和吐突承璀的地盘,俩人各成一派,平时这种事都是抢着干,毕竟能控制一镇兵马。可监安西军就是两码事了,俩人是互相推让,谁都不想管这茬。
梁大监的理由是,我跟那杨舍人没打过交道,让给吐突大监吧。
吐突大监没说任何理由,反正老子不管,爱谁去谁去。
其实都明白,这活儿根本就没法干,那帮爷什么脾气都清楚,你不招惹他们他们都要惹你,你跑去监他们的军,不做事肯定落埋怨,做事估计得挨揍,没准儿命都搭进去,还是拉倒吧,我才不去呢,结果安西军的监军就一直拖着下不来。
五月十七,高霞寓兵败的消息传回京城,从朝堂到大街上瞬间炸了锅。
高大将军还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去唐邓这么久没动静,悄悄憋了一个大的。
过程一点都不复杂,高大将军上任后一直在唐州玩耍,接到朝廷催促进兵的旨意都没搭理,谁知道五月初突然发了神经,率领全部精锐忽然冲了上去,走到城寨开打,杀敌近千,高大将军兴奋之余亲自追杀溃兵,结果却是人家圈套,他一头扎进了包围圈,可怜八千多大军连主帅都找不着,遇袭后直接溃败,全军覆没,高大将军也确实有两下子,竟然杀出重围沿小路跑回了唐州……
消息传开,山南道惊恐万状,唯恐淮西兵突然杀过去,关中也一片哗然,唐邓军被严绶老爷子送了一阵,这一把干脆被高大将军给梭哈了,就剩了点臭鱼烂虾,也就是说朝廷的西路军其实已经没了。
还没等回过神,另一个消息也爆开了,前些日子李光颜和乌重胤也打了败仗,朝廷隐瞒了消息……
烦了在家直接瘫到椅子上两眼看天。他估计到高霞寓可能不太靠谱,也做好了吃败仗的思想准备,却没想到会败的这么惨,竟然全给输光了。
开战时唐邓方向兵强马壮,有三万多人,经严绶和高霞寓这两波愣给送掉了一大半,这一大半可全都是精锐,剩下那一万多弱兵分散于三个州和各堡寨,更严重的是对对民心士气的打击,唐邓军民的恐淮西症直接拉到了晚期,这他娘的后边怎么打?
拿起李德裕的信看一眼,叹口气丢到一边,战败消息传开,唐邓两州百姓惶恐万分,多有弃家奔逃者,或入山,或去商洛,或南下襄州,山野盗匪四起,大小官吏收拾细软只想逃命,甚至有人暗中给淮西通风报信。可怜唐邓两州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产粮的富庶之地,如今竟成这副模样。
朝堂之上是彻底吵翻了,无数大臣口沫横飞,“这还打个鬼?撤兵吧……”。
除了吵退兵,还有一个话题冲上了热搜,老牛哥俩接连上弹劾高霞寓丧师辱国,要立刻罢官,并再三陈情,要么换名将挂帅,要么干脆退兵,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至于换谁他俩倒是毫不避讳,换东宫中舍人杨凡。
此言引来许多人附和,特别是寒门进士出身的官员更是大肆鼓噪,非杨舍人不可。
理由很充分,杨舍人本来就是安西名将,西域来的商旅都在夸赞他的威名,朝廷正用兵,却把名将窝在东宫当保镖,据传保义可汗曾留舍人,舍人说愿回大唐做一守门小卒,没想到真是一语成谶,大唐真把名将当看门的了。
有人提及,去年武相遇刺,舍人于长街奋勇杀贼,力保朝廷颜面不失,朝廷至今没有封赏,说把功劳给欠着,这都欠了快一年了,打算欠到哪年?恒古未闻有这种操作,陛下和宰相是想以此留名青史吗?
还有人说,安西军军纪严明,从不骚扰百姓,此乃强军应有之貌,亦可知舍人善于治军,去了淮西定能建功。
其实之所以有这么多寒门仕人捧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安西军一次收了十几个穷生,还给了八品官的待遇,此事在寒门读人中引起巨大反响,杨舍人瞬间被寒门生当成了自己人,这次当然要顶一把。
一大群中下层官员支持,朝中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诡异的是,就是没有大佬站出来拍板。
烦了耐着性子又等了两天,传出一个消息,朝廷有意任命太子少保袁滋为唐邓节度使。此老乃是当世名臣,多年前就曾拜相。干过剑南节度使,唯一一次带兵上阵是征刘辟的时候,因为逗留不前被罢,要说他最出名的是法,写字相当好。
烦了一口老血差点当场喷出来,“老李你想干嘛,还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