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倍音速?”
所有人都被刘跃说出的这个数据吓着了。
“刘跃,速度快是好事,可这成本……”杜峰再次肉痛了。
一般的导弹,都很难达到这个速度,3倍音速已经比较逆天了,又不是弹道导弹,飞出大气层之后再入大气层,在重力加速度跟发动机推力双重作用下,才能达到六七倍音速。
这可是火箭炮。
而且不是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也没这么快。
“苏联的冰雹火箭炮,最大飞行速度也只有690米秒,刚超过2马赫……”蒋致和也提醒刘跃。
他们不是认为这个飞行速度无法达到。
只是火箭炮啊。
性能指标越高,成本也就越高。
同时,技术难度也更大。
导弹在高速飞行过程中,急剧与空气摩擦,温度、压力等,对导弹结构都是考验。
要更高的强度,就得更好的材料。
各种需求都高度上升,从而导致成本剧增。
国内可以生产出速度更高,效率更高的导弹,却从来没有生产,原因无他——成本太高。
“领导,目前处于实验过程,在有了实验数据的时候才能进一步改进,到时候平衡速度、威力、成本等方面。”刘跃的要求不过分。
这款发动机,未来不仅是给23毫米火箭炮使用。
结构改进一下,就可以用到导弹上。
“只是实验阶段。这种火箭炮,每一枚火箭弹的成本,我们将会控制在5万以内,进入高超音速风动中实验,获得的数据可以为后续的项目打下基础……”刘跃继续解释。
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他跟着钱院长学习,这水平自然是不差的。
也就因为他跟着钱院长学习,所以提出这样的速度,没有遭到质疑。
钱院长在世界空气动力学领域,都有着绝对的权威性,这是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
恰好,刘跃也成了钱老最得意的学生。
要不然,怎么可能研究生的理论学习都不用,每学期只需要考试,该交论就交论,然后完事儿?
这也算是开了历史先河了。
“你知道,那样的风洞实验成本很高,都是为运载火箭跟大东风搞的……”赵国云希望刘跃改变想法。
奈何,刘跃铁了心。
“领导,八百万的费用,大部分都是用于这些实验。如果不搞这方面的研究,经费可以节约很多。当然,只要成果出来了,后续项目改型工作,就会容易很多……”刘跃知道他们在意什么。
航天这块,现在有着很多的空白。
谁的项目更多,只要研究进度快,就能拿到更多经费。
“行,我们跟那边沟通一下,你们尽快把理论模型生产出来。”蒋致和几人商量了一番,“这就当你进入基地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吧。”
“还有10单管火箭炮跟80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呢!”郑建国提醒着领导们。
不能就这样抹杀了刘跃的功劳啊。
“你问他自己,好意思把这样的项目交给他的老师们?”
刘跃确实不好意思。
何况这些在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当作业给交了。
要不然,他能这么快拿出那么多的资料?
刘跃跟郑建国两人,在总部机关领导同意后,就直接去找空气动力研究所的人。
由于项目经费给了2186厂,总部机关就不再拨款,各种成本,都是由2186跟配合单位结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