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
吐蕃帝国的兴起崩溃几乎与大唐同步,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吐蕃帝国也内乱分裂土崩瓦解。
三破长安为祸中原都是过去,只是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内乱分裂出来的小政权也不容小觑。
沿边各路分布的大小部族数以千计,其中秦凤路的羌人部族最多,汉人在那儿反倒是少数。
诸多羌人部落中,吐蕃人占了超过九成。
先前一统青唐吐蕃唃厮啰已经病逝,继承他赞普之位的是他的三子董毡。
首领之位新旧更替本就容易造成政权动荡,即便是正常的新旧更替也一样,更不用说董毡继位后大部分吐蕃部族都不服他。
王韶的《平戎策》主张拉拢亲宋的部族打服不亲宋的部族,汉唐在边疆的策略都是以夷治夷,只要能控制住羌人首领,青唐吐蕃便不足为患。
董毡急于坐稳赞普之位,再加上青唐吐蕃和西夏本就世代不和,即便没人去劝董毡也会出兵,有人去劝就更不用说了。
吐蕃大军趁机攻入西夏境内烧杀抢掠,梁乙埋再不撤兵回防怕是连兴庆府都逃不过被扫荡的命运。
此番西夏倾国攻宋,宋胜。
直接原因:吐蕃偷水晶。
妙啊!
前线各军追击两百里便返回堡寨,穷寇勿追,再深入下去容易被西夏人伏击,教训吃多了总能长点记性。
后方大义寨有副都总管杨遂坐镇,狄青在确定西夏大军全部撤回后便返回荔原堡。
荔原堡接收了太多避难的羌人部落,如今西夏大军已退,该走的尽快离开,别全都挤在荔原堡生事。
苏景殊眨眨眼睛,“元帅,要是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不愿意走呢?
他同意让羌人部落进堡寨避难不是因为信任他们,而是怕拒绝会导致今后的招抚工作不好做。
愿意屯田耕种的部落早就归顺大宋了,不愿意屯田耕种的部落再怎么招抚也没用,不让他们走投无路他们就不会服软。
苏景殊摇摇头,口说无凭,他决定带狄大元帅去羌人部落暂住的营房看看。
二极管思维要不得,人的想法也是会变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
沿边可供开垦的田地很多,再多前来归附的羌人部落都能安排,不怕人口多,就怕人口不够多。
“元
帅,苏大人厉害着呢。”姚古这些天跟在苏景殊身边,亲眼看着他早上和羌人唠下午和留守的将士唠,最初还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唠了几天后也反应过来了,“现在不光寨中守军恨不得冲出去大杀四方,前来避难的羌人部落更是只恨生错了时代。”
狄青不明所以,“什么叫‘只恨生错了时代’?”
“是归附,不是投降。”苏景殊纠正道,“只要羌人部落不曾与大宋为敌,他们就用不着‘投降’。”
姚古小声嘟囔,“又没有区别。”
狄青:???
“什么情况?”
苏景殊矜持的笑笑,“没什么情况,就是做了点思想工作。”
军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几乎没有,将领化水平不高,士兵们更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单单和他们说要效忠朝廷保家卫国没用。
空话谁都会说,士兵们听了就忘和没听一样,得用他们能听懂的话来说,最好让他们有参与感。
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为什么要保家卫国?
将士们连为什么要保家卫国都不知道,让他们为了朝廷拼命几乎不可能。
这一点民间的教派就做的很好,白莲教、摩尼教在民间教众颇多,教众为了教主情愿散尽家财,也能义无反顾的豁出去性命,洗脑能力可见一斑。
思想工作大同小异,西军本就是大宋最有血性的军队,给这里的将士讲何为家国天下比给其他地方混日子的兵油子讲效果好的多。
羌人部落对大宋没有归属感,不过没关系,他们可以往前挪一挪,按照大唐的版图来让他们重新凝聚出归属感。
大唐盛世,万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别管是羌人还是汉人,提起曾经的辉煌总得有点触动。
羌人部落不在意中原王朝到底是谁当家做主,但是他们在意他们的部落能不能过上好日子。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没有错,要是盛唐时的西羌过的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好日子,羌人部落们十有八九都能继续追随大唐。
如今没了大唐还有大宋,虽然大宋和大唐相比差的有点多,但是没办法的时候拿来当个替身也不是不行。
万一大宋支棱起来了呢?
苏政委清清嗓子,“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儒家孔孟一脉相承的是攻心为上以柔克刚,在战时说这些有
点不合时宜,但是以德服人的确是后患最小的法子。
自古知兵非好战,深谙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诸葛丞相七擒孟获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