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局收女帝,我成军火头子了
- 标签:女帝、造反、穿越、搞笑、系统、爱情、争霸韩琦穿越了,还带了个签到系统。本想当个闲散的富家子弟,可是天下大乱,为了自保,他发展武备,不知不觉中成了巨头,被打成叛逆。那没办法了,只好反了。
- 云间的秘密
父子俩匆忙跑回去,发现亭子里没人,心里越发着急,只能向附近盐户打听。
盐户都说,佑哥儿已经回家了。
乡下孩子没那么娇贵,只要不遇到野兽,几岁大就能在海边跑。
原来是刘佑等不到他们,就去制盐作坊那边,不少附近村民在帮忙。随便一问,就找到祖母和母亲,还在作坊外蹭了顿饭。
父子俩摸黑下山,林婉清正织着渔网,王大婆在补衣服。
孩子差点弄丢,李国强有些不好意思,拱手道:“老夫人,我们忙着买地,把佑哥儿忘了……”
“没关系,” 王大婆虽有点不快,但没生气,接着问,“地买到了?”
李国强说:“算上荒地,有十六七亩。”
王大婆为他们高兴,打消了把儿媳改嫁的念头,说:“这得庆祝,李相公总算有产业了。李相公今年多大?”
“免贵,三十四岁。” 李国强随便说了个年龄。
王大婆说:“才三十四,该续弦。老刘员外有个远房亲戚,孙女十七,家里有几间大瓦房。那姑娘本来定亲了,都要成婚,男方却染病去世。后来又定一门,男方突然经商发财,被济州一个富商看中,竟悔婚另娶。一来二去,还没嫁,和李相公挺配。”
“续弦的事,不急。” 李国强其实想说,我看你儿媳挺好。
“怎么能不急?” 王大婆更热情了,“李相公点头,我就去问问。那姑娘也读过,《女论语》背得熟,一般男子看不上,在乡下不好找婆家,这事多半能成。”
林婉清端着鱼篓出来:“姑母,赵二姐已经定亲了。”
“又定亲了?” 王大婆一愣。
林婉清说:“我今天晒盐才知道,她和王家湾王大员外的侄子定亲了。听说那位王五郎,在外求学,一直没回来成婚,女方生气就改亲了。王五郎二十,赵二姐十七,挺般配。”
王大婆想了想,对李国强说:“李相公别急,我再帮你找。”
李国强哭笑不得:“我真不急。”
李然拿着油灯在屋里数钱,串了四百出来:“这段时间麻烦两位了。除了吃的,还借了粮食喂马,等村民收完麦才能建房。这四百,收下吧,我们还得再住一阵。”
“太多了,真要收钱,八十就行。” 王大婆忙推辞。
李然硬塞过去:“不多,那瘦马能吃,吃了不少粮食和盐,一天吃的顶一个人的饭钱。我最近练武,消耗大,林娘子存的鱼别卖了,以后每天煮一条。”
四百推来推去,王大婆没办法,只好收下。
林婉清看向李国强,笑道:“那我每天煮两条,李相公也补补。”
“煮三条吧,佑哥儿在长身体,家里三条鱼刚好。” 李国强很喜欢这孩子,比自家儿子懂事。
“那就煮三条。” 王大婆也希望孙子吃得好。
婆媳俩拿着钱进屋,搬出上锁的箱子打开,顺便数数存款。
她们今天辛苦干活,林娘子挣了 25 ,王大婆挣了 18 ,还白吃两顿饭。接下来两三天都要晒盐,估计能挣 180 左右。
这种赚钱机会不多,只有大规模晒盐才用她们帮忙。
特别是夏初的晚盐,质量不太好,卖不上价,给晒盐工的工钱也少。
婆媳俩数了又数,加上李然给的四百,家里现金共五贯多。
多亏刘崇信帮忙,把林娘子家降为五等户,很多税不用交,按男丁征的役也不用服,不然孤儿寡母哪能存下钱?
王大婆拿来块软布,蘸了些鱼油,解开串钱的绳子,一枚一枚仔细擦。
林婉清也帮忙保养铁钱,防止生锈,边擦边说:“今天在盐场,刘崇信说能让佑哥儿进小学读,还不用交学费。”
“不用交学费?那太好了!” 王大婆更高兴了。
范仲淹创立的三舍法,把全国官学分为小学、县学、州学、太学四级。每所学校有五个年级,百日一考,最快五百天毕业。要是考试不合格,可能会降级,太学生也可能被退回州学。
司马光上台后,恢复并推广三舍法,目的也是废除科举!
或者说,差不多废除了。
八年前,宋仁宗下诏,正式废除科举,士子必须在官学读,从太学毕业班选官。
步子大了容易出问题,在很多反对声中,采取升学和科举双轨制。
现在的情况是:三年一次科举,取进士七八百人。一年一次贡举,选太学生十来人,相当于进士出身。
林婉清接着说:“以前,官学生不但不交学费,还能在学校吃住。司马相公(司马光)下台后,朝廷改了规矩,州学以下吃住要交钱。”
王大婆疑惑:“都说司马相公是贤臣,他怎么对学生这么好?”
“我也不知道,” 林婉清猜测,“可能坏人也会做好事,就像有些富人修路一样。”
王大婆说:“能一直在官学读就好,能省不少学费。”
林婉清说:“我问过刘崇信,他说州学不能读,州学生不能考科举,只能升太学。太学只在东京有,我们济州的州学,两三年才有一个升贡名额。就算进了太学,没门路也当不了官,除非才学特别高。”
“那不能让佑哥儿读太学,我们没钱送礼,去东京就麻烦了。” 王大婆连忙说。
林婉清笑道:“姑母别担心,太学难进,农家孩子很难进去。”
王大婆仔细擦着铁钱,盼着孙子长大,能像儿子一样科举。就算考不上进士,中个举人,也能在城里找个体面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