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
思玉
上课时应该不会像这样没话找话吧?
不过,阅读理解嘛,其实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她们不可能去朝廷新赐的宋府里把宋钰请过来,然后把章摊开摆在他面前,点着里面的句子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写,你写这一句时在想什么,我觉得你当时想了什么什么,请问我是对的吗?
真这么问了,多冒犯啊!
所以,今日上课就以师徒聊天的这种形式展开了,而非问答的形式。
万喜乐说:“骈开头,他用两句话概括了背景,第一句是詹家姑姑的传记如何有情有义,他参与了改编。第二句是他改编后拿到稿酬,特意请友人们在金家酒楼吃饭。如今这骈传出去了,会不会有人觉得他寒酸,笑他写杂戏赚钱上不得台面?
思玉道:“根据我的经验,一定会的。
她年少时,身边充斥着高傲之人,他们认为知识是用来治国的,是用来传播自己的学说的,而不是像宋钰这样拿去写了杂戏。他们绝对会因为这几句话轻看宋钰。
万喜乐若有所思:“所以,如果宋生写这几句话时根本没有想到这样的后果,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他这个人还是比较单纯的……额,但姑姑一直夸他聪明呢!所以他应该是故意这么写的吧?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因此推测他根本不屑和某些人为伍?
他在骈的开头故意用这两句话对未来会凑到他身边来的人做了一个初筛?
思玉鼓励万喜乐继续往下说。
万喜乐轻咬嘴唇:“可是,他这样做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创立一个初印象很简单,想要扭转初印象却很难。既然大部分读人都看不上这样的,因为忠臣之后的名头,他们倒也不会去嘲笑宋钰,只会在心里默默看低他,那宋钰未来如何结交人脉、发展势力呢?只有那种出身贫寒的读人能理解他了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思玉说。
真正的君子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但也尊重他人。所以真正的君子即便从未经历过贫寒,也不会盲目看轻宋钰。小人则相反。但小人本来就已经是小人了,能被小人高看,难道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小人的看重在很多时候都意味着是一种负担啊。
宋钰显然更喜欢轻装上阵。
得了思玉的解释,万喜乐认真地点点头,举一反三道:“修忠臣录、给前朝含冤而死的忠臣平反,这是二皇子提出的。如果二皇子主动和他结交,他没法拒绝吧?
二皇子帮你祖父平了反,你合该感激涕零!
你若不感激涕零,就是不懂感恩,就是不孝,就是人品存在严重问题!
但其实宋生根本不想和二皇子走近?所以他在骈开头写下的这两句话,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污”?虽然万喜乐不觉得这是污点,套用姑姑常说的话,能凭本事用正当的方法养活自己,这已经很棒了,怎么可能是污点?但世家那边不会这么想。
世家会觉得宋钰现在不过是空有忠臣之后的名头,其实因整个人自小被养在市井中,哪怕有幸读了几年,也还是难改市井熏出来的小家子气。他们会轻看宋钰。
既然看不起宋钰,那他们反过来还得担心宋钰会借着“报恩”二字赖上二皇子。
一旦宋钰在人前对着二皇子表露感激,世家说不得以为他要攀附,自然就会带着二皇子远离他。而对宋钰来说,既然被世家拦了,他自然没法为二皇子做什么了。估计他心里还挺美,只需要付出嘴上的感激、无需任何实际行动,这报恩真容易啊。
万喜乐感慨说:“认祖归宗明明是一件好事,谁知背后竟然这么复杂!”
思玉道:“欲取之先予之。如果他只想守着忠臣之后的名头享一辈子太平富贵,这事完全可以往简单了办。但如果他试图……谋划一些大事,事情自然就复杂了。”
其实,宋钰现在的处境和万喜乐有些相似。她如果想过太平日子,那就和世间大多数的姑娘一样,学些针线活计,懂点琴棋画,在姑姑的看顾下,她未来的生活自当无忧。但万喜乐现在跟着思玉念起了,那她的未来在哪里,思玉都不知道了。
一堂课上得差不多了,很快就到了中途休息的时间。
《孝子传》就是宋钰写的那三折戏,这名字是万商起的。
看似平平无奇。
但当看完整个故事,再回头去看《孝子传》这题目,就会显得特别意味深长。
因为这个故事其实是对现行社会体制下的“孝”的一种反问。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孝,现在的孝化没问题吗?
因为万商不打算叫人知道《孝子传》是宋钰起得草稿,所以哪怕在思玉面前,她也没把戏本子拿出来,而是直接口述整个故事内容,彻底摒弃了宋钰的用词习惯。
待万商讲完整个故事,她说:“
我想要找人把这个写成戏
然后送到外地去
让它在民间流传起来
再慢慢扩散到京城。时间上无所谓
三年五年再传来都可以。”
三五年的时间还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