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三国开始的成神之路
-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隐藏着无数未被人知的秘密与奇迹。现代青年李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穿越到平行世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期。以李明为中心,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人类对于和平、繁荣与自由的永恒追求。...
- 用户15609570
李国强说:“我昨晚问过林娘子,礼金随意。也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要大声念礼单,送礼登记一下就行。普通村民送礼全凭心意,不给钱也能去打谷场吃喝。”
“这刘家对村民还算宽厚。” 李然评价。
李国强说:“我打算送八十钱,是有点少,毕竟我们在刘家大宅院里吃饭。你有没有贺寿诗?”
“郑板桥那首咋样?” 李然问。
李国强问:“郑板桥哪首?”
李然笑嘻嘻地说:“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李国强马上想起来,他虽没背过,但在上看过,哭笑不得:“刘老太君都九十岁了,你不怕她听了生气?这诗不吉利啊。”
李然笑道:“我打听过,刘老太君身体硬朗着呢,一直没病没灾。而且宋代有祝寿用寿面的风俗,也有东海仙寿传说,和诗里的桥、波涛能联系上。”
“还是别冒险,重新想一首。” 李国强觉得要谨慎。
李然想了想:“就乾隆那首吧。”
“乾隆还写诗?” 李国强有些惊讶。
李然说:“其中一句你肯定知道,夕阳芳草见游猪。”
“这个好!” 李国强点头。
林婉清家只有练字的糙纸,不过纸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李国强去取水研墨,铺开一张大糙纸,裁成合适大小。
儿子念诗,老爸写,李国强的字可比李然好看多了。
等到快中午,墨干了,李国强说:“带上钱,走!”
带着孩子,直奔刘家大宅,门口有几个送礼的随从在排队。
轮到父子俩,李然把礼物放桌上:“礼钱八十,寿诗一首。”
收礼的奴仆把铁钱放筐里,又小心拿起糙纸,准备放在一边压着,那里已经有几首贺寿诗了。
可能是糙纸太简陋,奴仆放下前看了两眼,竟称赞:“好诗!”
收礼的奴仆有两个,一个登记,一个接收。
登记的是刘大郎的童,现在帮刘大郎打理家业。
接收的是刘二郎的童,在县里给刘二郎当管家。
“两位里面请!”
刘二郎的管家识货,态度变得恭敬,把李然父子送进去后,又喊来一个奴仆:“把这首诗亲手交给二郎。”
里面客人不少。
有各村乡绅、县城富商、老刘员外提携过的小吏,还有些有名望的读人。
院里搭了戏台,还没上菜,客人们吃着点心,边聊天边看戏。
知县叫赵弼,字经天,和刘老太君坐主桌。
张怀玉和孙乾也在主桌。
知县赵弼知道张怀玉是通判之子,很热情,一直主动和他说话。
刘家二郎刘崇义到处招呼客人。他白白净净,笑容满面,会说话,八面玲珑,和谁都能聊得很开心。
刚聊完一桌,奴仆递上糙纸:“二郎君,刘管家让我送来的。”
刘崇义接过一看,纸上写着 ——
“承蒙相邀,赴老太君九十寿宴。吾无厚礼,仅献寿诗一首,谢主人盛情。”
“夕阳芳草见游猪,寿宴欢歌乐有余。四世同堂福满院,天伦之乐映华屋。”
“李国强携子李然拜上。”
说实话,乾隆这首诗,除了 “夕阳芳草见游猪” 有点意思,其他很一般。
抛开格律变化不说,就算在清代,按当时的官话,这首诗韵律也有问题。
刘崇义虽没中举,但也读过不少。
看完前三句,眉头微皱,觉得不怎么样。看到第四句,他笑了。
没有第四句,是顺口溜。
有了第四句,就有了韵味,有了奇妙的感觉。
在诗歌创作中,平仄、对仗、押韵规则有时可突破。唐人不太讲究,宋人较讲究,明代诗人复古时,曾故意学唐人不讲究。
刘崇义拿着糙纸走向主桌,双手捧上:“祖母您看。”
刘老太君读过,但学问一般,这种通俗的诗正合她口味。
老太太看完诗,笑得满脸皱纹都展开了,露出没牙的嘴:“写得好,真好,我喜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