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大家说话,刘诚终于想明白了,他说道:“既然知道廖凯经常去矿场,那么路上伏击是好办法,容易得手。至于刘璎是不是能跟着出来不打紧,没有刘璎抓到廖凯也行啊,我们可以逼迫他交出刘璎。”
刘诚这话是下决心实施半路拦截了。
不过听他们这些人说话的意思是不明白为何廖凯会带着刘璎去矿场,刘璎的身份就是廖家的家奴,一个才七岁的小孩为何会被带到矿场呢?这情况他们绝对搞不懂,他们都认为刘璎去矿场是个偶然事件,对于在半路上能解救刘璎也就没把握。
既然已经决定半路上设伏,杨六就说道:“二爷,设伏的地点我总要去看一看,选择哪里更好。今天晚上
就去查看,咱们这儿只有小林认识路,所以我和小林两个人就行了。”
刘诚:“好,杨六和小林今晚就去。虽然晚上看不清,但是夜间便于隐蔽,千万不能漏出踪迹。这个村子还是太小了,白天去查看必定惹人注意。就这么办吧。”
……
现在是四月,是春季,春天少雨,南方有梅雨季节,可是还差一个多月。但是今天入夜就开始下雨了,雨不大,稀稀拉拉的也能把衣服淋湿。
救人的事刻不容缓,不能因为下雨就停止行动,杨六和小林依然准备出发,但是时间要变动,改在黎明前。
今天是月13日,如果不阴天是有月光的,可惜阴雨天气连星光都没了,漆黑一团没法观察,只能借黎明前的光亮。
他们都早早睡觉了,养足精神,等待黎明前出发。
天下着雨,在现代里可以考虑穿雨衣,可是这个年代里防雨装备简陋,大众化的有雨伞、斗笠和蓑衣。
不是没有雨衣,是很少见。古代没有橡胶,没有塑料,用桐树子油刷在布匹上就是防雨布,做成衣服就是雨衣,也可以做雨伞,用纸做雨伞也是刷桐油。
本来常见的蓑衣,现代人大多没见过了。那是把柔韧的茅草绑在绳子上,一条绳子密集地绑上很多束,绳子往复编织成披风形状,披在身上就叫蓑衣。穿蓑衣就要带斗笠,这是防雨服的标配。
寅正(晨点到5点),雨水还没停,杨六小林二人穿上蓑衣戴上斗笠,防雨还是不错的,就是笨拙一些。
他们二人出去的早,天色还是一点亮光也没有,村子里都很安静,山野里更没人。
离开码头后半个多时辰他们才走到那条小路上,天也有些光亮了,能见度很勉强。借着微弱的光
线他们沿着小路向矿场方向走,边走边看。这是典型的山区地形,路的旁边都是丛林,空地很少,若在林中隐藏几十个人是绝无问题的。需要选择的是:地点便于发动进攻,事后方便撤退;还有一条就是便于兵丁隐藏和休息。
因为预先埋伏就要等待机会,谁也不知道需要等待多久。因为廖凯不是每天必然出现,他不来就只有耐心再等一天。人都需要休息睡觉,更需要吃饭喝水,还需要排泄,隐蔽之地就要维持人们起码的这些活动而不暴露。
他们边看边走,在天色大亮的时候到了小路的终点:矿场。他们在远处悄悄观察,矿场上还不时地冒出烟雾,但是静悄悄的看不到人。看来今天下雨,矿场就要停工了。
这是因为此时的工业装备极落后,没有高大的厂房,高炉等关键设备都是露天的。铸造冷却等工作也都是露天的,高炉都是敞口的,条件过于简陋,在下雨的时候就必须停下来。
为避免行家挑毛病必须说一句:现代的高炉如果不是需要大修,点火以后是不能熄火的。此时的土高炉也没有熄灭,只是停工。
天快亮了,为了避免暴露而引起廖凯警觉,他们即刻返回。在回程中他们选中了一处山坡,山坡较小,到山坡的另一面只有一里地。有山坡挡着视线,便于把更多的人藏在山坡后面,需要出击的时候,距离也不太远。即便建造简易窝棚用于休息也不容易暴露。还有一点,道路的一侧是比较开阔的地形,便于事后撤离。
这个结果基本满意,天也大亮了,他们二人从偏僻之路急速撤回。
道路泥泞,行走艰难,虽说路途不远,可二人也很疲惫。
未完待续。
——第5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