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定国运我为国家守国门

第二十二章科举改革

梁思君在偷笑,没想到这群大臣这么蠢,连这种奸臣编出来的借口都相信。

陆晋颜受到了鼓励,继续说。

“然后就是朝廷官员构成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官,缺少武官,目前就只有苏凌风大将军一个武官,而且武官的地位明显要比官低很多。”

“所以,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时候,需要武分开。”

武分开,是不是就和自己前世分理科一样。

这个办法好啊,要是朝廷上多几个指挥打仗没脑子的人,岂不是太好了。

那朕说什么意见,都没人会仔思考,都同意了。

“朕同意,毕竟,现在没了苏大将军,这朝廷上,连个能发言的武官都没有。边疆的战事该这么办?”

梁思君这个借口编得,自己都佩服自己,他怀疑之前学的东西,都用到在朝廷上给大臣们编借口用了。

接着,陆晋颜又侃侃而谈了如何去普及这些考试制度。

“学堂是首先要改革的,现在的学子们,不能再继续只注重化的学习,还要适当开设一些武术课。”

“大臣们在朝廷上必须又拥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大梁做事啊,皇上,现在很多民间的学堂,只注重抓学生

的化只是,忽略了身体素质,倒是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普遍都不是很好啊。”

梁思君也很赞同他说的这一点。

如果能让这些本来学化的孩子们都去学武术了,那不就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了。

那到时候,朝廷上都是这样的,控制起来不就简单多了。

想到这里,梁思君觉得这个事情要马上就安排下去。

“陆大人,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事情,就由你全权负责了。”

“如果有资金需求,尽管要问国预支,另外,礼部尚大人要权力配合。”

这礼部尚蓝余是个老古板,但是皇帝都开口了,自己只能顺从。

他狠狠瞪了一眼陆晋颜,然后一脸不开心地离开了。

梁思君看这个老古板板着脸的样子,也觉得心情很舒畅,很快,国运值就又可以跌了。

“小。邓子,把剩下大臣的奏折都送到苏贵妃那里去,朕回宫。”

小。邓子一路上还和梁思君说这关于甄何下西洋的事情。

“皇上啊,这甄何寄了信回来,讲了不少他在外国的所见所闻。”

话说这甄何离开皇城之后,就一路向西。

首先遇到的是不少东南亚的小国家,其

中就有生产橡胶的国家,甄何有梁思君的财力支持,也非常慷慨大方,就送了很多财宝给当地的皇帝。

当地的皇帝,看大梁的财力这么厉害,也希望能够和大梁合作。

答应会出口橡胶,并且祈求大梁的庇护,每年会送来朝贡和美人。

接着到的就是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国家,这些国家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都比较贫穷。

主要还是靠种植业为生,不过也有一些粗加工产品。

甄何同样给了当地的皇帝不少金银财宝,也深受当地皇帝的赏识。

现在,甄何已经到了西方国家了。

这些国家和大梁的经济水平不相上下,甚至还有很多大梁没有的东西。

比如一些机械表,钻石什么的,特别好看。

甄何说,他用皇帝给他的财宝和这里的统治者交换了不少稀奇玩意,到时候就放进皇帝的珍宝阁里面。

梁思君听了很高兴,要人快马加鞭地寄信过去,让他继续散财。

小。邓子在一旁,是在是佩服皇帝的深谋远虑。

虽然现在拿出了这么多财宝给这些国家的皇帝,但是小国的朝贡和大国的合作,对大梁的未来都是非常有利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木子的北宋生活
木子的北宋生活
笔者用尽量轻松诙谐的文笔,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古代的故事,尽量逻辑合理一些,努力不落俗套,大家可以看看试试
凡秀
回到古代当皇子
回到古代当皇子
一朝穿成废物皇子,李准绣口一吐便是半个诗歌盛世,抬手就千古文章,转眸翻云覆雨! 史学家:天下文人加起来不足他半分才气! 皇帝:他竟是皇朝的未来! 将军:他若肯为将,这天下便是我朝江山! 商人:任何行业,他都是霸主!
狗大户
最强兵王闯三国
最强兵王闯三国
张绣重生,誓要报仇雪恨。 这一世,我要诛曹灭刘,我要佳丽三千,我要做那九五至尊。
东一方
大明工业革命,从受封秦王开始!
大明工业革命,从受封秦王开始!
手持燧发枪的大明线列步兵征战四方,打得蒙元、倭国、交趾、西欧各国抱头鼠窜。 燃煤驱动蒸汽战舰纵横七大洋,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落后的欧洲各国国门。 汽笛呼啸之间,蒸汽火车将一箱箱高品位铁矿从河内运往中原。 大明可以自豪地宣称:倭国为我们生产白银,交趾为我们生产煤铁,南洋为我们生产黄金,斡罗斯是我们的林场,草原上的部落给我们养羊,法兰西是我们的葡萄酒产地,印度是我们的优质棉产区。 这一切都要从朱樉受封秦王
729仓库管理员
锦衣长歌
锦衣长歌
大丈夫当带三尺剑,横行天下,护佑山河。洪武帝却送了常歌一柄匕首。 甲子纪年戊申,旭日东升,大明初立。无数躲在暗处的魑魅魍魉蠢蠢欲动。常歌身披锦衣,化身一柄锋利的匕首,杀恶鬼,护山河。 史书一页页翻过,记述下朱元璋、马秀英、徐达、常遇春、刘伯温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常歌却在史书中不见踪迹——匕首向来只能藏于袖中。 而史书中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人或浴血奋战,或殚精竭虑,他们的一生所愿不过四个字——天下太平。
刘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