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道位居天下之心,独占龙脉秦岭,太白山作为秦岭主峰,更是整个山南道的中心之地。
以往因为秦王府和全真教的存在,世人的目光多汇聚在终南山,导致这处本该更出名的大山很少被人提起。
太白山高达千丈,阻隔了北方寒流的南下,造就了北方黄土高原,南方天府之都的奇景。
以往因为太白山临近边境,又过于高耸入云,让无数香客望而却步。自两陇丢失后,就更没人敢跑来太白山了。
登山之路上,本就香客寥寥,其中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老人身边还跟着三人,有与其长得很是相似的两位中年男人,还有一位才及冠的年轻男子。
太白山的香客只是比较全真派和正一教相对要少,却也并非人迹罕至,沿途登山路上各处景点都设有茶棚和面摊。
老人和两个儿子以及外孙来到一处名叫老庙子的景点,进庙朝拜后,就在外面的茶棚歇脚,要了四碗茶水。
山南道的百姓,大多淳朴,不像别处景观,反复使用一壶茶叶。四碗茶水上桌,皆是棕褐色,看着就挺清凉解暑的。
其实这时候清明才过,还没到炎热季节,太白山又是出了名的高耸入云,越往高处走,越感受不到热气,连登山的疲惫都被压下,反而需要加厚几层衣物。
老人歇息的时候,就喜欢与儿孙们说一些年轻时候的所见所闻。
“我年轻时候也曾负笈挂剑游学,听多了先生的少不去江南,老不去边塞,就想着去两陇两辽看看,途径太白山一时兴起,便登上山顶,结果差点没把命交代在这。那时候顾不得斯,直挺挺躺在地上,有位山上道士给我递了碗盐水,这才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
老人说得口渴,喝了口茶水润润嗓子,又接着道:“事后下山才知,原来那位瞧着平平无奇的道士,竟是太白庙的掌教。何为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说的便是太白庙的道人们了。”
“老头我呢,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以后恐怕再没机会来此了,所以就想着趁还能走几步路,故地重游,顺便也让你们领略一下太白山真人们的风采。”
老人在家中的地位显然极高,三位晚辈频频点头称是,不敢反驳。
邻桌坐着一位同样歇脚的香客,是个年轻人,模样俊俏,典型的北人南相,一双桃花眸最是能勾走女子心神。其腰间还配有一刀,仔细看去竟是把秦刀!
年轻人并不喝茶,而是抱着个酒壶大口饮酒。
老人曾被誉为酒仙,一生饮酒无数,只是稍微一闻就辨别出是山南道特有的七尹酒。
早些年秦王府的赵星曾作一诗《换七尹》,其中“杯尝七尹酒,树看十年花;欲知多暇日,樽酒渍澄霞”广受天下人好评。
原本并不出名的七尹酒开始为世人所知。
老人早些年曾尝过此酒,入口烧喉穿肚肠,难以接受,哪怕是有酒仙之称的老人,此后也很少再尝试了。
此行登山路险,老人的儿孙们无论如何都不同意携带酒壶。此刻闻到酒香,哪怕明知是七尹酒,仍就勾起了老人的馋虫。
“这位小兄弟,不知喝的可是七尹?”老人对邻桌年轻人问道。
佩秦刀的年轻人晃了晃酒壶,笑道:“还剩半壶酒,老先生若是想喝,便宜卖于你便是。”
“小兄弟倒是个爽快人。”老人哈哈笑着,转移视线看向两个儿子。
果不其然,大儿子已经怒目相视。
“爹,我们接下来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不可饮酒。”名叫齐路青的长子劝慰道。
另一位名叫齐奉舟的中年男子附和道:“爹,我们这趟来可是约法三章了的,您要是喝酒,我们转头就下山。”
四人之中最为年轻的名叫齐佑林,因为辈分低,不敢和自家老爷子顶嘴,便冷声道:“哪来的乡野村夫,也真是胆子大,什么人的酒都敢卖。”
老人当即微怒道:“佑林不得无礼。”
老人转头对佩刀游侠歉意道:“年轻人不懂事,小兄弟莫怪。”
年轻游侠微微一笑,“既然老先生不便饮酒,那晚辈便只能独饮了。”
半壶酒很快就喝完了,而那桌爷孙四人也差不多歇息够,于是便一同登山。
据了解,这位老人名叫齐荣国,曾在朝中做了几年小官,致仕还乡后,便想着有生之年来太白山,看看能不能再遇见当年那位真人。
因为老人脚力孱弱,便拣选了最简便的路线,由厚昣子到老县城,都督门以及这老庙子。之后再去跑马梁,大爷海,拔仙台,南天门,铁甲树,最后返回到厚昣子。全程走下来,约莫需要四天。
公然佩秦刀的年轻人,正是离开全真教的赵显徽。
前不久他在万花峰消化吕道阳赠送的气机时,感知到了太白山有两道特别气机,此行正是冲那两人而来。
一行人到跑马梁时,天色已经不早,再走下去只怕就得摸黑前行。
齐老先生一行四人打算就在此借宿,倒是赵显徽没有停留的打算,准备一鼓作气往山顶而去。
“齐老先生,感谢您当初为山南道二十万秦军说一声好话,请受晚辈一拜。”离别之前,赵显徽突然说了这么一句,然后对着老人恭敬作揖。
谁知前一刻还相谈甚欢的老人,突然怒而挥袖,转身离去,让一旁的儿孙三人一头雾水。
赵显徽没有因为老人的离去而作罢,足足弯腰半盏茶,这才直起身来。
当年朝堂之上,柳炳一家独大,武百官没有一个敢为山南道秦军出声,相反许多所谓骨鲠忠臣为了能够更快升官,不惜在朝堂上大肆弹劾,在坛肆意诋毁。
如此形势之下,这位名叫齐国荣的老人就显得尤为与众不同。放着好好的户部右侍郎不当,在朝堂公然为秦军说好话,力荐开放山南道漕粮。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老人没多久便丢了官,美其名曰“致仕还乡”。
赵显徽不在乎朝堂上有多少人说秦军的坏话,不在乎有多少骨鲠忠臣将秦王府作为升官发财的垫脚石,但只要有人还记得是秦军为大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记得中原西大门,是二十万秦军镇守着,就会觉得那些将士的死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