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晨,下着小雨,杨六带着小林对那条小路进行了侦查,选择了埋伏地点。这一天雨也没停,料定矿场不能开工,当然廖凯也就不会出门,搜索队这边也就没有出动。
为了保持对岭边村的情报,小雨小林依然装扮为篾匠出现在村子里,他们身着蓑衣斗笠走街串户。村民们也能理解他们冒雨讨生活,人都要吃饭嘛,篾匠与乞丐区别不大,也要讨饭吃。因此好心的村民主动邀他们进屋避雨,并施舍粥饭给他们充饥。他们是千恩万谢的但是不肯久留,还是坚持在街上吆喝兜揽生意,村民们只是可怜他们讨生活不易,却不知他们的目的在于监视廖家。
午后雨住了,村子里恢复了生气,搜索队也准备出动了。搜索队的活动要避人耳目,需要在夜间出动。
这一次行动是刘诚亲自带队的。
杨六等人一再劝阻,说伏击行动有风险,特别是有可能需要长距离奔跑。山野中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很少有方便行走的路,没有好的体力是不行的。总之说了一大堆理由,应该说杨六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次是解救刘璎,对刘家来说太重要,再难也要去。
当夜,乌云散去,圆圆的月亮照着大地,能见度很好。搜索队派出一队十几人,分散开来,乘着夜色小心地向预选的地点而去。
兵丁们携带的武器齐全,长枪、短刀、弓箭、盾牌都有。除了刘诚、小雨、小林都是有训练的军人,面对廖凯有绝对的武力优势,取胜不成问题,关键要保证刘璎的安全。
他们在山坡面向小路的一面设立隐蔽很好的观察点,在山坡背面搭起四个简易窝棚,并约定好通消息的办法,以便快速反应。
十个兵丁组成一个什,两个伍,占用两个窝棚,杨六、小雨等四人用一
个,刘诚自己占用一个。
有人会问:打埋伏还要建窝棚,搞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太讲究了?也有人以为军人就应该适应艰难残酷的环境,趴在冰天雪地里也能生存。这种想法太理想化了,甚至说过于残酷。
人是肉身不是神,需要基本生存环境,恶劣的环境会使人劳累、身体损伤、甚至是疾病。所有的人都不能抗拒自然规律,超人只出现在玄幻的理想中,这不是什么训练就能抵抗的,不信饿你三天试试?
没有健康的身体,好的精神状态,士兵们能打仗吗?
事实上,古代里行军打仗也需要大量的物资,不光是粮食。所以才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才有“打仗打的是银子”的说法,战争会耗费大量的钱财,没钱没粮是打不了仗的。历史上这种事也不少:说边关危机,可是国空虚,没银子,派不出军队,干瞪眼。这戏码不是常见吗?
形容优秀将帅也常有一句话,叫“爱兵如子”,也是这个意思。就拿今天的情况来说,如果刘诚不准备必要的物资,他能驱动士兵为刘家出力吗?士兵也需要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的军队都有可能一哄而散,谁听你的?
搭个窝棚可以休息,有吃喝拉撒的基本环境,他们才能去打仗。
现代的军队里有“参谋长”这样的职务,可不要理解为是出主意的智多星、军师,这样理解就外行了。参谋长是管事务性工作的,比如行军中队伍走什么路线?走多少路?何处扎营?粮草如何筹措?作战时分配各部的位置,火力配备,弹药分配。事无巨细杂七杂八的事情都要管,其中也有吃喝拉撒的事。
总之,士兵们不能挨饿受冻,也不能不睡觉,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发挥战斗力。
……
一切就绪,等到天亮了就派出观察
哨。
观察哨设在距离道路不远处,地势高,视野好,隐蔽的也好。每班两个兵丁,一个专心观察,另一个在暗中保护,每个时辰(两小时)换一班。观察哨只在白天有,到晚上就撤了。这些安排都很正规。
哨位上还有另外两个人是不换班的,就是小雨和小林这两个半大孩子。在隐蔽处给他们一个比较舒适的位置。这是因为只有他们认识廖凯等人,安排在观察哨附近是需要他们的眼睛辨认。
第一天的天气很好,雨水过后天气晴朗。可是辛辛苦苦地等了一天,路上偶尔有人经过,但都没见廖凯。令人失望,可也在意料之中,设伏就要有耐心。好在兵丁的营地虽然简陋,但是可以休息吃饭。
为了隐蔽当然不能点火做饭,炊烟会暴露,他们吃的都是带来的干粮,但热水还是有的。这个年代木炭是常用之物,特别是南方,平民家里都是必备。在窝棚中使用炭盆就不会有烟冒出,烧热水很方便。
天黑了岗哨都撤回来了,小雨小林也回到了营地,他们与杨六范七共用一个窝棚,里面勉强能睡下四个人。
窝棚就是用粗壮的木料搭成人字架,搜索队的物资充足,有篷布覆盖在上面,外面再用树枝杂草伪装。如果没有篷布则遮风挡雨的效果就差了。
睡觉就是席地而卧,可以割一些杂草铺垫一下。
身上盖的就是鸳鸯战袄,这衣服肥肥大大的,穿在身上就是军装,睡觉时就是被子。冬天加棉絮就是棉衣,棉絮拿出来就是夹衣。呵呵,万能的军装,古代士兵都穿这个。
杨六范七对这两个小孩很关照,特意给他们准备了热水。
这条件对于兵丁们没什么,但刘诚却极度不适应,他养尊处优的惯了,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啊?
在夜间船队还会派人过来联络,互通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