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没有运气呢?信则有。郑丰海船队这一次出行就没运气,他们先是遭遇强暴,后面又遇到海盗打了一仗。他们从吕宋出来的时候是16艘船,现在就剩下13艘了。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与海盗作战沉掉了一艘之外还缺两艘船。按郑丰海的说法,那两艘始终没见到,算失踪了吧?可大家心里有数,怕是凶多吉少。
现在廖凯与大船队合到一处继续向澎湖进发了,由于多数船受伤严重,只能慢行。他们现在盼望着早点到澎湖,船只就可以得到维修了。
……
9月21日,郑丰海船队13艘船终于到达了澎湖。
他们是9月8日离开吕宋马尼拉港的,四五日的航程走了13天。
见到澎湖的那一刻,整个船队的人都欢呼起来了,也难怪呀,到达澎湖就意味着他们从死难中逃出来了,逃过了一劫。
澎湖的重大作用是海洋贸易的中转站,对船只维修是它必备的功能,这里有规模很大的船坞。
对于郑丰海船队来说,停靠港口补充食物淡水已经不是主要的了,所有的船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彻底大修,起码能让他们的船恢复正常,保证安全。
需要维修的船只多,船坞容量有限,凡是不需要进船坞的就要在港口从便了。不管怎么说,整个船队都需要停泊较长的时间。
有的货物可以在此交易,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治疗伤员。
经过风浪,特别是与海盗的战斗,船队有几十名伤员,虽然随船的郎中进行了治疗,但是船上的郎中水平和药材有限,未必能够给予圆满的治疗。现在到了大港口,就要寻找更好的医生。廖凯也是伤员之一。
此时看病可没有现代医院的概念,有到医馆里去看病的,更多的是把大夫请到家里来。
这是因为此时大夫看诊断的手段就是“望闻问切”,望:眼睛看,闻:鼻子闻,问:问病人哪儿不舒服,切:切脉。没有现代里那么多仪器设备,并且这些“设备”都随身带,背个包袱或提着小箱子就足够了,不限地点,在哪儿看病都一样,所以大多是请大夫到家里看病。
廖成和展七雄到澎湖城里找来最好的正骨医生为廖凯诊治。同时船上骨头受伤者不止廖凯一人,医生来了可以为多人正骨。
大夫看了廖凯的腿直摇头,看来是有问题,弄得大家都很紧张。
廖凯是外伤,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与大夫询问交谈也无需隐瞒什么,大夫直接对廖凯说清楚就可以了。
所以大夫对廖凯说:“廖爷,您的骨折比较严重,所以不能完全怪郎中(这句是客情,避免郎中多心)。现在的情况是接骨处有偏差,如果就这样继续养着,待养好之后,这条腿是不能吃力的。简洁地说,您的右腿不能单独站立。人走路都是两腿轮流支撑着身体,才能前行,现在您做不到了。”
“啊?那不成了单腿蹦啦?”廖凯惊讶地问道。
“是这样,您离不开拐杖了,而且最好是双拐杖。”
廖成也很焦急,他问道:“大夫,可有治疗办法吗?”
“有办法,但是廖爷您要吃写苦了。”
廖凯:“请大夫明说。能治好就行,吃点苦算什么!”
大夫:“廖爷,是这样。您的断骨接上已经有十几天了,骨头已经长上了,要重新接骨就要再打断!这是比较难承受的。”
不光是廖凯,在场的所有人脸色都变了。受伤断骨是一回事,人为打断又是另一回事,听着都让人毛骨悚然!
廖凯怔怔的愣了一会,咬着牙说道:“行,只要能走路就行,我能挺住
!”
好样的,真是一条汉子!
站在旁边的刘璎突然插话问道:“大夫,可有麻醉的办法?”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正常的问题,现代人都会想到手术要麻醉以减轻痛苦嘛。可是此时的人未必能想到。
大夫特意转过身来看看刘璎,也有点吃惊的神色。但是这小孩问的有理,于是他答道:“这位小公子问的对,我有麻醉办法。可以熬制麻肺汤,让廖爷昏睡两个时辰,不知不觉中就可以重新接骨了。”
所谓的“麻肺汤”就是全身麻醉剂,据说是华佗发明的。
但是刘璎知道,有的麻醉是有后遗症的,就不知道此麻肺汤如何?可是他就不好再问了,这不是一个小孩该问的问题。如果问,则会引来怀疑。往好处疑还好,要是把他当妖孽呢?再者说,廖凯又不是他的亲人,甚至可以说廖凯是他的仇人,他不必如此多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